韩日成人av,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久久,国产精品第10页,国语对白精品一区二区

先進制造業微信公眾平臺 先進制造業全媒體

AM訪談|馮德川:打通產業與教育閉環,共建制造人才生態圈

2018-06-04   來源:   評論:0
摘要:《先進制造業》全媒體在“2018(第六屆)先進制造業大會”期間訪談上海明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 馮德川先生,談明材教育在制造業人才培養方面的一些新進展
  編者按:上海明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為解決智能制造行業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難題而專門成立的教育公司,注冊資本3000萬元。明材教育的前身是上海明匠智能集團(www.shmingjiang.com)的教育事業部,2015年進入教育領域,到目前為止已經服務于二三十余所本科院校、職業院校。
  上海明匠智能集團,是黃河旋風(600172)全資子公司,在全國有40家余家分公司及生產基地,為國內較早從事工業“4.0”智能工廠研發以及項目實施的領軍企業。
  明材教育依托明匠集團的深厚行業背景和產業資源優勢,圍繞制造業人才培養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進先進工業標準,整合優質企業資源,示范引領工程教育,幫助學校開發培訓教材、開發智能制造核心工業軟件、開發仿真設備、實訓設備,建設實訓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制定培訓方案。產教融合,讓學校做到以真實企業項目/案例為載體,真實生產環境與生產標準來定向培養專業人才。明材教育以提升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將始終致力于“引進先進工業標準,整合優質企業資源,示范引領工程教育,定制培養專業人才!”,為 “中國制造2025”重大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公司研發團隊積累了十年以上的軟硬件開發經驗,工業側參與過多個具有國內影響力的智能產線的設計研發與實施,具備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咨詢、集成、服務能力;教育側具備提供專業建設頂層設計、咨詢服務、實訓基地建設、課程/系統開發、系統集成、師資培訓等一系列服務;公司擁有多項軟件著作權和專利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仿真軟件、物聯網平臺已經廣泛的適用于教學及教學管理中。
  《先進制造業》全媒體在“2018(第六屆)先進制造業大會”期間訪談上海明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 馮德川先生,談明材教育在制造業人才培養方面的一些新進展,以下為訪談內容:
  《先進制造業》:請您談談當前制造業行業的痛點?
  馮德川:制造業行業的痛點可以分為幾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就是供需信息不匹配。剛才馮曉院長(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院長)講的工程教育來舉例,整個人才培養方案完成以后,短時間內是不變的,但是整個產業一直在向前發展,等學生幾年畢業出來以后,往往是落后于產業的。這里邊又包含幾方面含義,第一方面就是制造業對人才的需求有沒有辦法快速的傳導到教育中去;第二方面就是教育體系能否快速適應產業的需求進行人才的培養。
  第二個層面就是整個人才培養的機制體制建設有比較大的問題。眾所周知中國的教育體系是以公辦為主,行政色彩比較濃厚。雖然現在都在講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的比較多,真正能夠落實的比較少。我覺得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學校的組織方式、激勵體系和企業不太一樣;另一方面是企業投入做教育到底有什么好處?因此我們認為要將制造業人才培養落實,需要有一整套體制機制設計。目前國家主推產教融合,就是一個很好的頂層設計,但是到了落地這個層面,我認為還有一些比較細化的事情要做。比如說我們怎么能夠讓學校和企業在合作的過程中互相建立信任的機制、保障的機制、淘汰的機制,這些機制在國家層面還尚未出臺。
  從我們做企業的角度來講,我們希望能夠發現社會的一些問題,然后去解決問題,進而實現企業自身的價值。這也是今天我要講的幾點內容:第一,我們會圍繞智能制造垂直領域將產業資源、教育資源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大平臺,使得這些資源互聯互通。第二,我們在整合的過程中會建立一套完整的機制,包括我之前講的信任機制、保障機制、淘汰機制。目前我們正在開發人才培養對接平臺,企業只要把人才需求提出來,然后我們會和學校做一個人才培養體系調整以滿足企業需求。如果培養的人才不符合企業需求,那么我們會給企業一定的補償。同時對于學校來說,學校按照企業需求進行授課,這時候你就要對學生有一個就業保障機制。企業要想和學校進行深度融合,從大的層面來講就是要和學校聯合共建專業,這也是明材教育整個商業模式演繹到最后變成聯合辦學的一個概念。當然短期內受限于體制機制問題,還不但能都延伸不到聯合辦學這個層面,那我們會為學校提供專業建設升級整體解決方案,就是學校某種能力的缺失,我們怎么幫他開發課程、產品、平臺、深度培訓。總而言之,我們希望把產業與教育之間的閉環打通。
  《先進制造業》:德國的教育機制目前在國內廣受推崇。對此您作何評價?
  馮德川:中國學習德國的“雙元制”已有十年左右時間,從2006年高職院校推動國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設到2010年中職院校實行的國家示范校,以及一些列的專業建設、產教融合等專項建設,都是在學習德國的“雙元制”,在中國叫“現代學徒制”。當然德國的“雙元制”在國內落地上還存在一些問題,我覺得有這么幾個原因:一是中德兩國的國情不同。德國的稅制、法制充分調動了企業投入辦學的積極性,比如企業投入辦學將享受一些稅收的減免政策,中國目前稅制和法制還做不到。
  二是中國企業發展尚未到達德國企業發展階段。首先,德國企業存續時間較長,人才培養體系相對完善。德國的“雙元制”企業和學校經過長期的磨合,已經在德國國內自成體系,它的培養前后不是割裂的,所以一部分課程在企業中進行,一部分課程在學校進行的“雙元制”模式是能夠行得通;但目前中國還處于從0到1的這一步,其次是中國企業的存續時間較短,企業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存活10年以上,所以多數中國現階段的企業更注重業務拓展而非人才培養,企業更愿意去市場挖現成的人。
  在此背景下,單個企業和單個學校之間的合作就往往不夠長久,而缺乏長效機制對整個產業和教育都是一種傷害,這就需要明材教育這類型的企業去做企業和學校之間的橋梁。通過采取多對多模式,即企業資源池對學校資源池的模式,提高企業和學校的抗風險能力。
  《先進制造業》:您剛剛提到的學校人才的培訓主要是針對高技術類人才的嗎?目前企業在智能化改造過程中追求“無人工廠”,您覺得會對人才培養造成怎樣的影響?
  馮德川: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正確看待,企業的用人需求是分很多個檔次的,這兩年我們也一直在做這方面的調研。其實中國的智能化改造并不是屬于能夠快速推動的那種,有兩個因素,一是從傳統的生產模式轉為自動化的生產模式是需要大量減人的,大量的人員失業會帶來一些社會問題。特別是一些超大型的集團公司,正在有序的推進。但是企業人員不能只出不進,這個時候就需要不斷的去進行內部調整,培養高技能型的人才。隨著企業自動化升級逐步推進,產業工人的整個代際更替需要十年左右時間,才能把傳統的低附加值的工作崗位替換成高附加值的。二是目前沒有足夠多的高技能人才能夠把智慧工廠運行維護起來,這些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生產線運行維護、看懂各種專機參數、調試機器人、互聯網等知識結構能力的人員。
  解決以上問題就是明材教育定位,也是我們做明材教育的初心。當然我們人才培養也有中高低三個檔次,每個檔次的人才培養標準不一,比如生產線運行維護人員學歷是中職或者技師學院經過3到4年的培訓就可以勝任;安裝調試人員尤其是大型系統集成方面學歷主要以高職為主;生產線設計改造人員學歷則需要本科。
  當然明材教育并不僅僅是關注人才培養環節,而是如何把產業和教育中間缺失的環節補上,把標準銜接起來。企業需求是多樣化的,學校培養也各具特色,這就需要分工培養,分區域培養,分行業培養。
  《先進制造業》: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不少技能人才政策,倡導“工匠精神”旨在培育“大國工匠”,您覺得企業具體應該怎么做才能更好培養出大國工匠?
  馮德川:我覺得“工匠精神”有一個理解,我個人看工匠是指在工作中不斷追求極致,不斷去做優化。從企業角度推動工匠的培養,我覺得需要從以下幾個層面推動,一是知識與技能的層面,主要體現在手藝和工藝的傳承上;二是職業精神層面,主要體現在要有職業榮譽感;三是激勵機制層面,主要體現在收入待遇上,確實需要提高制造業工人待遇,特別是對于一些特殊崗位。
  為什么現在很多學生不愿意去制造業這個行業,你去學校看看就會發現很多學生更愿意去學計算機、學互聯網、學電子商務、金融等專業,這些專業畢業以后工作環境相對比較好,而大家都知道制造業比較苦。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切實提升制造業行業人員收入待遇,很多人是不愿意過來的,我們看到的非常痛心的一個現象,如果大家去職業院校看看,進工科的往往是學習基礎比較差的,其實進工科的應該是功課、動手能力都比較強的。
  我們認為產業結構升級和人才結構的升級應該是同步推動的,在此也呼吁希望更多的企業關注人才培養環節,切實提升制造業技能人才收入、保障、地位,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學校能夠關注產業升級的節奏,提早對接產業升級浪潮,早日培養出產業希望的人才,為中國制造2025產業升級貢獻符合需要的人才!
相關熱詞搜索:明材教育 制造業 智能制造
網站介紹|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新县| 怀仁县| 平利县| 罗城| 博野县| 宜州市| 屯留县| 宿州市| 靖远县| 大厂| 宁德市| 美姑县| 蒙自县| 阜平县| 额尔古纳市| 甘南县| 郑州市| 当雄县| 安图县| 正阳县| 习水县| 周宁县| 洮南市| 盱眙县| 龙井市| 牟定县| 象州县| 康保县| 封开县| 岳普湖县| 巴南区| 鄂伦春自治旗| 武功县| 濉溪县| 咸宁市| 蓝田县| 高碑店市| 柳河县| 宜丰县| 云浮市| 潜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