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球技術創新指數發布,中國表現不凡
2018-01-22 來源: 評論:02018年1月20日,“2017年全球技術創新指數(GTII 2017)”首次在京發布。該指數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和北京知本創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共同編制完成。
GTII 2017從政策投入、組織投入、人才投入、資金投入、知識產權、產品服務六個創新指標入手,首次探索性地從更多維度對各主要國家的創新能力進行量化評估,深度剖析了重點國家在細分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水平。
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那么我國在全球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和能力如何,各主要國家分領域的創新表現如何。“全球技術創新指數”從政策投入、組織投入、人才投入、資金投入、知識產權、產品服務六個創新指標入手,通過將國家和技術領域結合的方式,深入剖析了重點國家在重點技術領域的創新表現和競爭力水平。
2017年度報告主要圍繞12個國家(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以色列)和7個技術領域(信息、能源、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先進制造)展開研究。
一、2017年全球技術創新指數評估結果
1. 國家技術創新指數結果
2017年,美國憑借顯著優勢居于首位;中、日、英、德四國為第二梯隊,創新指數水平在均值以上;法、韓、加、印、澳、俄、以七國為第三梯隊,創新指數水平低于均值。
12個國家創新指數綜合榜單
2. 技術領域創新指數結果
2017年,先進制造的年度創新指數表現最佳;其次是信息技術和能源技術;航空、航天技術領域創新表現居中;新材料和生物技術創新水平位列末位,創新產出分值偏低。
七個技術領域創新指數綜合榜單
3. 各國在各技術領域的創新表現
對比各國七個技術領域創新表現,日本除航空航天領域外,在各技術領域的創新表現最為均衡;印度在七個領域創新能力相近,沒有顯著的技術短板,創新發展蘊藏較大潛力。
各國在各技術領域的創新指數排名
二、2017年度全球技術創新特點
1. 政府依然是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
政府在技術創新中仍居中核心地位。2016年,中、美、韓、以、澳等國為代表,先后出臺了綜合性科技政策,對未來重點技術領域進行明確,優化國家創新機制。同時,以美國政府為代表,各國政府嘗試新的組織模式,引入科技企業或模仿企業創新模式,有效加強了政府與科研機構、關鍵企業的協同創新。
2. 歐美國家高度重視生物技術科研
在七個技術領域中,歐美國家對生物領域的科研創新較為重視。據世界學者數據庫,德國、法國、美國等歐美國家,生物領域專家占本國專家數量的50%以上。從發表論文情況看,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國家,生物領域年度發表論文占本國論文總量的40%以上。相比而言,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更側重于制造領域。
3. 信息和制造企業成為技術創新重要動力
信息和制造企業已經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推動力。其中,信息科技企業已經超越科研機構,成為信息技術創新推動的第一動力;制造企業在研發投入和產品服務創新方面也表現突出,并介入能源領域,為能源技術的創新應用帶來了新的契機。
三、中國的技術創新競爭力分析
1. 信息技術具備優勢,生物技術存有短板
2017年,中國整體技術創新指數高于12國平均水平,其中信息技術創新擁有顯著的領先優勢;生物創新相對滯后,是創新短板;先進制造、新材料和能源領域的創新效率有待提升。
中國在七大領域的技術創新表現
2. 生物科技創新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從創新投入水平看,全球生物技術領域正在經歷一輪高投入的發展階段。社會投資呈現“研發投入總額高、研發投入占比高、研發投入增速高”的特點。據IRI榜單數據,全球生物企業研發投入占比平均可達20%,美國最高為36%,而中國僅為5.3%。
從科研產出水平看,生物科研論文產出數量和質量均存在差距。對比各國論文產出結構,美、德、日三國生物論文產出占比在38-48%之間,中國占比僅為28%,明顯偏弱。對比院校論文質量,中國生物領域的論文引用和H指數均偏低,其中醫學專業的兩項指標為12國最低值。生物專業院校學術研究實力和影響力須高度關注。
3. 需關注先進制造的協調創新與技術應用
對比各國科技政策情況,中國在先進制造領域中對智能硬件和智能制造軟件的支持力度相對偏弱;前沿材料關注力度高,但功能材料、復合材料技術與制造技術的協同創新需進一步強化;與制造技術相關聯的信息網絡安全和軟件技術需同步推進。
從研究成果看,中國的創新產出側重研究而忽視應用。對比中、日、德三國論文和專利發布情況,日德兩國材料和制造領域專利發明數量較多,達到該國專利一半以上;中國專利占比僅為11%,而同方向論文占比為46%。更多的技術創新側重于研究,應用方向存在短板。
4. 科研院校學術認可度亟待提高
據QS大學排行榜結果,中國入圍優秀院校的排名相對靠后。七個技術領域涉及的11個專業方向上,只有清華大學一家在電氣工程、材料和機械制造3個專業中進入了前十排名。
同時,中國院校評價結果位于“高雇主評價-低學術評價”的區域內,而美國位于“高學術評價-低雇主評價”區域,日本集中在“高學術評價-高雇主評價”區域。中國專業院校需要在學術方向增強專業認可度,特別是機械與航空航天、材料科學、化學工程3個專業領域。
5. 細分領域企業創新推進力不足
中國企業開始在技術創新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中國大型企業對研發重視程度不夠。美歐國家企業研發的規律是,大型企業研發投入占比高于中小型企業;中國則反之。二是,企業研發占比普遍偏低。除能源領域外,其他技術領域的投入占比均低于全球平均。三是,中國的信息硬件、電氣設備與汽車制造研發投入占比偏低,與全球最高值可相差3倍左右。四是,企業產品創新與技術創新脫節。企業原創性創新少,產品創新缺乏系統性開發,新產品的商業化推廣能力不足。

- ·徐洪海:企業智能制造首先要進行需求分析2018-01-02
- ·中關村將建人工智能科技園 預計3-5年后建成2018-01-04
- ·2017年智能制造世界巡禮之韓國篇2018-01-05
- ·李伯虎: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中國智能制造2018-01-09
- ·譚建榮:制造企業轉型升級與智能制造的實現途徑2018-01-16
評論排行
- ·AM先進制造業·高端沙龍(4)
- ·2016(第四屆)先進制造...(0)
- ·洪杰:航空發動機面臨競...(0)
- ·2017(第五屆)先進制造業大會(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