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訊飛會變成一家手機公司嗎?
2018-01-17 來源: 評論:0科大訊飛正試圖在消費電子領域成為一家端到端打通,有個人產品的企業。現在訊飛已經陸續推出了幾種面向個人消費者的產品,比較引起關注的是翻譯機。一旦走上這條路,其終點就非常簡單,甚至有一點滑稽——變成一家手機企業。
對于國內的人工智能企業(尤其是語音賽道)科大訊飛絕對具有標志性意義,經過去年的一輪狂漲,眼下科大訊飛的市值已經逼近1000億人民幣,由于市盈率在200以上,所以這家公司的市值等引起了巨大爭議,那下面這家公司會走向那里,市值是走低還是持平還是一路上揚?
在工業時代人們沉淀了一系列方法來計算一個公司的估值,比如市盈率、市盈率與企業發展速度的匹配度等,但當互聯網真的落地的時候,這種估值體系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本質上這是上層方法論與下層已發生事實的錯配,直到今天國內的上市體系也還沒完成這種調整。這種沖突核心點非常簡單:只在于當變化的頻度加快之后,企業的狀態就會變得不是那么連續,而是很可能產生突變。也就是說一個企業可以從不賺錢迅速的變成持續穩定的賺錢,只要它卡對位置。
這在搜索公司身上體現的非常明顯,搜索公司如果沒有廣告平臺,那流量服務器上的開銷就會導致它一直虧損,但一旦Google這種公司卡住占據合適的壟斷位置后,那它就可以利用廣告系統這樣的產品一夜之間扭虧為盈。所以對這類公司而言,卡位比短期賺錢重要。
反過來一樣也成立,一個一直持續盈利的公司,很可能在某種打擊下在一夜之間變的一文不值。比如說過去的網景公司,其核心產品是瀏覽器,一旦微軟這類公司把瀏覽器免費,那它過去所構建的所有優勢就會化為烏有。
正因為卡位比賺錢重要,所以前幾年對于很多互聯網公司而言按照傳統的市盈率等來估值,其價格就會貴的離譜。因此人們對估值方法做了很多修補,體現出來的就是不同類型公司的不同階段其收入(或利潤)與公司價值的倍數會偏差很大。
回到科大訊飛這個例子,如果它被看成一個傳統的做系統集成的公司,那當前的市盈率是可笑的,如果它可以被看成是一個卡位并能在特定趨勢下占據壟斷地位的企業,那1000億市值就并不貴。比如說2005年百度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時,市值39.58億美元,根據當時的財報,百度的營業額為8890萬元人民幣,凈利潤為850萬元人民幣,真要說泡沫那時候百度顯然比訊飛還要高。
總結來看,我們有兩套方法來看待一個公司的價值:一種是傳統的,那樣的話訊飛這樣的企業是極其昂貴的;一種是新興行業卡位式的。按照后一套邏輯,那訊飛貴與不貴就取決于人工智能到底成與不成,而這公司能占據怎么樣的位置。前者決定池子有多大,后者決定它到底是多大一條魚。
從各種公開信息來看訊飛正在嘗試從兩個方向同時取得突破:
一個方向是傳統的to B或者to G市場,這個方向上訊飛正在嘗試把自己的優勢從過去的教育延伸到法院、電信等行業,同時把自己的角色從技術提供商變成完整的產品或者系統提供商。
有可能是訊飛意識到單純的行業市場不足以支撐自己未來的發展,訊飛同時也在推出自己的各種面向個人消費者的產品,比如翻譯機、機器人、智能音箱等。
按照前一個方向發展,訊飛終極對標企業其實是海康威視,但這里面會有個根本差別,安防是一個高度垂直整合的行業,發展出了從攝像頭到后臺設備等完整的一套系統,而教育這種行業則是高度分散的,尤其是偏語音方向,如果訊飛只是作為其中某一環節的技術供應商,那其所能創造的收入和利潤是完全不能支撐一個千億市值的公司的,即使語音識別等可以適配更多的行業。
如果在這條路上走下去,訊飛必須做的事就是在更多的行業里做更深的縱向整合,讓自己更像海康威視,比如在教育、車載、法院等行業里,不只是提供技術還要提供設備。如果訊飛可以在某個或某些個行業里完成海康威視那種整合,也就說它成為特定行業利益分配的決策者,那它的市值確實可以對標海康威視。
純粹的上面這條路不是走不通,但有幾個顯然的問題,一個是特定行業里總是有著即成的分工鏈條,再整合往往就意味著利益的再分配,比如訊飛自己做車機那就會與已有的車機廠商形成競爭,雖然理論上講訊飛因為核心技術的優勢勝出的可能性大,但這會是個漫長的過程,而這種緩慢增速是支撐不住當前的市值的。
現在來看,訊飛在同步推進第二條路:在消費電子領域成為一家端到端打通,有個人產品的企業。現在訊飛已經陸續推出了幾種面向個人消費者的產品,比較引起關注的是翻譯機。一旦走上這條路,其終點就非常簡單,甚至有一點滑稽:未來要變成變成一家手機企業,翻譯機這樣的小品類短期也許有幫助,但長線看對訊飛這樣的公司基本沒價值,何況早晚也會面臨來自其它廠商殘酷的價格戰。也就說對于小品類即使第一步成了,也不意味著后面一定能守的住,除非它的產品成為方陣,方陣則既要有領頭的,也還要有一群跟隨的。
只要訊飛走上打造面向個人消費者產品這條路,那么有些未來是可以預判的。
如果訊飛短期野心不大,也許還會只局限于智能音箱、翻譯機這樣的品類,一旦獲得初步成功那就很可能會開始像小米那樣嘗試打造自己的產品方陣,再進一步則會覬覦主流設備,把自己徹底的變成一個端到端打通的企業,而這里面最有前途的則是手機,所以訊飛未來很可能會變成一家推出自己手機的企業。
雖然這看著很滑稽,但可以做點類比,讓它看著更合理一些,在國外亞馬遜真的放棄做手機了嗎?Echo成功的越厲害,亞馬遜重新決戰手機市場的可能性就越大。
上面的這種判斷是由行業的典型競爭勢態推導出來的。總結來看新的競爭勢態可以簡單總結為:單兵是打不過方陣的。
這點在此前的文章里有提過,現在公司間的競爭越來越立體,遠不是某個單品牛你就徹底牛了,而是要形成一種方陣斗小兵的態勢,徹底碾壓對手,讓競爭對手根本沒有空間。已經成功的巨頭那個不是基于已有產品形成自己的生態方陣。
如果說此前這種態勢還是只局限于互聯網或者軟件,那現在小米則把這套玩法引入到了硬件產品上。如果智能和網絡真可以讓多個產品的協同產生遠超單品的體驗,那小米生態鏈的產品越豐富,這個鏈條整體的價值就會越強,新品也就會越多,同時也就越會拉動手機的銷量,而反過來手機的銷量則會促進生態鏈的延展。
在之前這種網絡效應在硬件產品上之所以體現的不明顯,核心在于單純的把各種設備連接起來或者連接到一個App上,雖然看著有用但并不真的產生用戶價值,而聯網加真的智能可能會改變這狀況。一旦這事發生,那有方陣的企業就會對沒有的形成很大壓力,并且單兵斗方陣以結局論只要方陣一方不是特傻其實是確定的。而為了延伸這種趨勢,小米這樣的公司就一定會傾向于打造全鏈條產品,早晚會去挑戰更大更主流的品類。而沒方陣的則會嘗試盡快彌補自己的短板。
小米相當于在這個行業里先走了一步,累積下了不錯的基礎。對于科大訊飛而言,除非放棄這條道路,否則早晚會走到類似的模式上來。再簡單點說,如果訊飛放棄做消費電子產品就算了,否則的話就一定會變成一個產品線和小米越來越類似的公司。
作為一個語音交互賽道上的從業者,我個人是真心希望訊飛一路走好,雖然它走好不一定拿到什么好處,還可能蒙受一定壓力,但它如果沒搞好,跟著倒霉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

- ·科大訊飛助企數字化轉型2021-11-15
- ·徐洪海:企業智能制造首先要進行需求分析2018-01-02
- ·中關村將建人工智能科技園 預計3-5年后建成2018-01-04
- ·2017年智能制造世界巡禮之韓國篇2018-01-05
- ·李伯虎: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中國智能制造2018-01-09
評論排行
- ·AM先進制造業·高端沙龍(4)
- ·2016(第四屆)先進制造...(0)
- ·洪杰:航空發動機面臨競...(0)
- ·2017(第五屆)先進制造業大會(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