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戰略性新興產業:大趨勢與新動能
2021-04-22 來源: 評論:0摘要: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多次強調要注重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物產業、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培育和發展。
近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幾乎所有領域都發生著深刻變化。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把握新科技革命、新工業革命的戰略舉措,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滿足高質量生活的重要基礎,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多次強調要注重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物產業、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培育和發展。

鞏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地位
1.1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意義
實證研究表明,一國要想從中等收入邁向中高收入、乃至高收入水平,并保持在高收入水平上,就必須把握當時代新興產業的戰略機遇,實現主導產業群的動態更替。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不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慘痛教訓,都證明了這一點。
為此,早在2010年,我國就明確提出要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從那時起,戰略性新興產業一直處于較高增長水平。根據“十三五”規劃,2020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比重要達到15%左右。面對近年來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面對2020年突發的新冠疫情,我國益發注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與創新提升。相關趨勢和數據表明,得益于規劃目標的實現,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將邁上新臺階。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形成新發展格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整個經濟體系中必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滿足高品質生活的根本基石。
1.2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特征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那些具有戰略前沿必爭、潛在需求旺盛,技術資本雙密集、政府市場雙驅動,綠色可持續、綜合效益好等特點的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
一是戰略先導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驅動力在于新興技術的率先試錯、持續迭代;
二是未來主導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并滿足著消費需求升級,是未來的主導產業;
三是生態適配性,戰略性新興產業對自然生態更友好,同時適應著并促動著社會生態進一步優化。
就其范圍而言,2018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最新分類標準中,涵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產業、相關服務業等9大領域。2020年,中央有關“十四五”規劃的建議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
由上可見,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在不斷迭代發展之中的,其范圍也持續有所變動。為更好地分析戰略性新興產業并促進其發展,需要建構起更符合其本質特征的研究框架。圍繞人類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信息、物質、能量三大資源,以及服務于人自身的健康、安全和舒適需求這一維度,戰略性新興產業可以劃分為數字經濟、材料制造、能源動力、生物產業、創意服務五大方向。從這一角度,可以更好地分析戰略性新興產業并給出相應的政策框架。
1.3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是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從中等收入邁向中高收入、高收入的必然選擇。
1.3.1 把握智能浪潮,促進數字經濟發展
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邊緣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同時展開,正帶來數十萬億元規模的巨大新興產業。
1.3.2 夯實產業基石,促進材料制造發展
制造業強弱關乎國家興衰,高端裝備和新材料是新興制造業的戰略基礎。從無機材料到復合材料,從功能材料到結構材料,從空天到海洋,從民生到關鍵“卡脖子”領域,材料制造都亟待突破。
1.3.3 秉持綠色持續,促進能源動力發展
碳達峰、碳中和從理念變為政策和行,強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新能源替代加快,能源新興技術層出不窮,新能源汽車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走向爆發點。國際熱核聚變計劃正式開始組裝,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持續下降,氫燃料電池商業化加速。
1.3.4 面向健康需求,促進生物產業發展
新冠疫情為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確保國民生命健康,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重大需求。
1.3.5 注重融合創新,促進創意服務發展
制造與服務的融合,促使著服務型制造、創意產業、體驗經濟等的快速發展。數字創意、研發服務已然成為知識經濟的先鋒產業。
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
2.1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發展趨勢
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經歷著顛覆性變化。未來5~15年,相關領域發展總體呈現出智能化(生產組織方式)、綠色化(資源使用方式)和分享化(價值實現方式)的趨勢。
2.1.1 智能化
信息調控是生產組織的關鍵核心。信息化是在感知獲取、通信傳輸、分析處理“三螺旋”相互激勵中不斷推進。隨著3D打印、4K顯示、5G網絡等發展,編碼數字化、傳輸即時化、處理智慧化正在實現,促動著“自動化”本身的“自動化”,觸發了幾乎所有領域的智能化、數字化,如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研發、智慧醫療等。高水平的智能應用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項關鍵標志。
2.1.2 綠色化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以及資源環境的現實壓力,物質能量利用方式日益清潔化。資源減量化和循環利用,在滿足更廣人群更高質量生活需求的同時,實現著人均消耗的更集約節約。“綠色”已經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底色”。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嘗試以“綠色”生產“綠色”——生產全過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化。
2.1.3 分享化
分布式、分散化帶來價值共創分享。就時空格局變遷而言,產業發展遵循著從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的循環。工業經濟形成了集中化、標準化、定時化的生產生活方式,隨著基礎設施的高度完備和智能化升級,技術賦能于個人,服務經濟、“新自然經濟”崛起,空間分散化、過程非標化、工時彈性化在諸多領域涌現出基于“產消合一”模式的自雇經濟、零工經濟。人們更多關注使用權而非所有權,更多關注實際感受體驗而非工具載體本身,推動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商業模式創新變革。
2.2 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方向發展趨勢
在重點方向上,也呈現出反映各自特性的變革趨勢。這些趨勢既有各自產業技術創新的內在規定性,同時也受到相關產業部門和相關技術領域的影響。
2.2.1 智能泛在、萬物互聯,數字經濟邁向爆發拐點
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35.8億元,居全球第二,但距離第一位美國仍有較大差距。隨著物聯網、車聯網、產業互聯網的普及,萬物智能互聯時代來臨。新型半導體、下一代通信與網絡技術、新型顯示、新型計算(存算一體化、量子計算等)、云計算、邊緣計算、霧計算等快速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激增,預計到2025年,銷售收入將達35萬億元。
2.2.2 空間拓展、超新超精,材料制造孕育極限顛覆
深空、深遠海等新空間拓展,特別是商業航天發展迅猛,正帶來航天科技與商業模式的顛覆性創新,為材料和裝備制造提出新需求,帶動超材料、極端制造、超精細加工等發展。大型運輸機、客機、無人機、新型艦船、新型軌道交通、高端醫療設備、先進結構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端生物醫用材料、低維材料、材料基因工程等高端裝備制造業與新材料產業將可能實現重要突破。
2.2.3 綠色高效、經濟便捷,能源動力持續升級換代
大氣、水治理、土壤修復、固廢資源化在技術經濟性上實現突破,帶來更生態宜居的環境。隨著歐洲ITER正式組裝、我國環流器二號M首次放電、“華龍一號”開始并網等,能源新興技術帶來新一輪能源變革,煤炭高效清潔利用產業、非常規天然氣產業、風光電產業、核能產業等使得能源體系“綠意”更濃。在純電動和插電混動汽車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氫燃料電池汽車逐漸成熟,到2025年,智能網聯共享化的新能源汽車規模將相當可觀。
2.2.4 原創突破、健康延展,生物產業迎來規模化曙光
生命科學研究屢現原創突破,推動生物產業進入大規模產業化初始期。細胞圖譜、表型組、腦機接口、基因編輯、細胞治療、惡性疾病慢病化、腫瘤疫苗、合成生物、器官再造等,使人們在深刻認知生命本質的同時,開始對嘗試對生命過程的精細操作。健康管理從疾病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到早篩查、早預防,關口不斷前移,治未病實踐更普遍,大健康產業勃興。原研新藥、醫療器械國產化、生物制造能級提升等助推我國走向生物產業創新大國。
2.2.5“文”“科”融合、眾包眾籌,創意服務創新層出不窮
5G、人工智能、超高清、擴展現實等廣泛應用,促進更便捷、更廣泛的文化與科技融合,推動數字內容生產、分發、應用等產業快速發展。短視頻、“副業創新”引致新個體經濟和微經濟蓬勃發展。智能化、場景化、靈巧化的工業設計、服務設計、環境設計等創新設計業態方興未艾。大量社會化資金注入新型研發組織,共享化的開放式創新催生活力充沛的技術創新生態圈,研發服務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3 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躍升
經過十年的發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具規模,在諸多行業開始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頭部企業和不少具有隱形冠軍潛質的特色企業。未來5~10年,將是世界經濟邁向新一輪景氣周期的重要時段,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的關鍵時期,搶抓新科技革命、新工業革命戰略機遇,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引領發展,是開辟兩個百年新篇章的戰略性舉措。
3.1 需求牽引,推動規模擴張
需求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動力。
一是發揮新基建在需求提供方面的重要作用。注重信息基建對數字經濟等的牽引、融合基建對材料制造和能源動力等的牽引、創新基建對創意服務等的牽引,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廣闊國內市場、提供戰略需求。
二是圍繞疫情及其帶來的新需求,推動健康及數字相關產業發展。支持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線上辦公、共享生活等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發展。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培育發展虛擬產業集群、無人經濟和在線新經濟。
三是充分利用政府采購等政策工具。在落實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的采購、保險補償的同時,推進商業化前采購、創新定制化采購等新型采購方式,更具針對性地支持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企業。在促進國內大循環、國際國內雙循環中,實現產業體系成熟完善、價值鏈優化提升,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更重要地位。
3.2 創新驅動,促進能級躍遷
科技創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旺盛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是繼續加大研發投入,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頭部企業投入和參與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提升產業創新策源能力。研究制定進一步提高研發加計扣除力度的政策,切實落實為科學研究提供經費支持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的政策。
二是以應用為導向、愿景為牽引、需求為抓手,探索和推進場景式研發與創新,促進新技術在場景中落地熟化,促進新場景在技術突破中浮現生成。鼓勵產學研結合,共同打造未來產業創新場景開發基地,為場景式研發與創新提供支持。
三是激勵創新型創業,通過新技術的多維組合和跨界應用,促進微經濟、零工經濟、自主就業、多點執業等發展,持續催生出行業新部門、商業新形態、業務新環節、價值新鏈條。
四是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突破“卡脖子”技術。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締造新生活、造就新經濟,為新發展格局的形成注入強大創新動能。
3.3 生態優化,打造領先市場
產業生態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迭代循環中邁向產業鏈中高端、全球產業競爭格局中獲取戰略優勢的根本基石。
一是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在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和最好經驗,營建市場競爭公平、政商關系親清的優良營商環境。推廣北京、上海在優化營商環境中的做法,深化“放管服”,放寬準入,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發展。
二是形成各類企業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加大反不正當競爭和反壟斷執法力度,促進中小微企業創新試錯,培育更多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促進頭部企業創新驅動、規模放大,造就更多的創新新跨國公司,形成大中小微企業聯動發展的優良產業生態。
三是為企業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科技金融支持。深化證券市場注冊制,壯大產業創新投資資金,為引領技術潮流的創業者和代表新興趨勢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有力支持。提升直接融資水平,應用區塊鏈等創新手段,為輕資產、初創企業、高成長性企業提供精準投融資服務。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大程度上推動需求側創新政策出臺落地,以領先市場孕育累積先發優勢。
3.4 人才引育,強化智力支撐
人才強、產業興;人才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賴以發展、賴以強大的第一資源。
一是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育。引導高校面向實際,為產業培養優秀人才。發展職業技術大學,加強產業適用人才培育體系建設。創新教育模式和方法,注重學生的創新型思維培養。
二是明晰急需人才需求。面向全球招徠人才,集聚一大批企業家、頂尖工程師、大國工匠等一流產業人才和一支由創業者、職業技能人才等構成的宏大產業人才隊伍。
三是深化科技“三評”改革。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氛圍。建立誰使用、誰評價、誰負責的機制,讓用人單位的良好微生態為人才實現抱負提供最直接的強效支持。四是關注新職業、新崗位的創生。規范與激勵并重,促進行業協會優化職業資格和培訓體系。應用數字技術和智能工具,加強對從業者的教育培訓,促進從業者數字技能不斷提高。
3.5 開放合作,融入新型全球化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離不開全球市場和全球分工體系。
一是著眼全球,注重產業的國際化布局。積極拓展國際市場,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推動全方位的國際合作,發展全天候的合作伙伴,實現多方共贏。
二是在融入全球產業體系的同時,注重產業技術的自立自強。著眼于確保供應鏈安全,注重在友好國家和友好地區的供應鏈部署。
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產業技術創新治理。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相關倫理議題、全球數字治理、綠色技術與氣候變化等議題上,注重把握主動權,形成更具國際化、影響力、傳播力的話語體系。踐行和推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形成更加公平高效合理的產業技術轉移規制。
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擴張和創新發展,掌握產業發展主動權,是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產業安全、科技安全的關鍵支撐。隨著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我國在推動新科技革命和新工業革命惠及世界方面將做出更大貢獻。
(本文受國家科技部戰略專項資助,項目編號:ZLY201912b,項目名稱: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趨勢研判)
相關熱詞搜索:戰略性新興產業 智能制造

相關文章
- ·徐曉蘭:依托人工智能2.0構建智能社會新動能2018-01-03
- ·*ST沈機與騰訊云達成戰略合作 轉型工業服務商2018-01-10
- ·關于召開“2018(第六屆)先進制造業大會” 的邀請函2018-01-11
- ·阿里巴巴攜手重慶 打造亞洲最智能特大型城市2018-01-16
- ·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培訓PPT!2018-01-17
評論排行
- ·AM先進制造業·高端沙龍(4)
- ·2016(第四屆)先進制造...(0)
- ·洪杰:航空發動機面臨競...(0)
- ·2017(第五屆)先進制造業大會(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