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第17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上海拉開帷幕。本屆工博會持續5天,以“創新、智能、綠色”為主題,設有工業自動化、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機器人和航空航天技術等9大專業展,展示規模達23萬平方米,超過2200家參展商參展,比上屆增長38.55%,均創下歷史新高。
作為國內智能制造上市企業代表,上海明匠智能系統有限公司發布了“智能網關‘牛頓1.0’操作系統”,并在展會現場現場首次展出了全國首條智能操控的柔性H型鋼焊接生產線。
全國首條智能操控的柔性H型鋼焊接生產線
據介紹,該展品將為國內鋼構行業發展提供樣板模型,引領國內鋼構行業健康發展。通過工業互聯網,打通產業上下游,實現整體橫向集成,實現工業4.0和智能制造。該條生產線能助力生產效率提高20%以上,運營成本降低20%,產品研制周期縮短30%,產品不良品率降低30%,能源利用率提高10%。
開啟互聯網+工業的萬能鑰匙
明匠智能工博會首發“牛頓1.0”操作系統
從物料添加、成品加工、組裝,到最后成為完整的產品,如何才能讓這一過程實現智能化無人操控?上海明匠智能發布的智能網關“牛頓1.0”操作系統,將成為開啟互聯網+工業的萬能鑰匙,讓所謂的工業4.0變得觸手可及。
上海明匠智能總經理陳俊表示,讓每一個用戶成為工業4.0的開發者,是牛頓1.0系統的使命。該系統是基于ARM處理器和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的智能采集平臺,支持西門子、三菱、臺達等數10種PLC的采集,以及Fanuc、三菱、西門子840D等主流數控系統的數據采集,該平臺的投入使用將工業4.0項目的實施難度降低60%,維護成本降低90%,用戶只需簡單配置即按照自己意愿去采集想要的數據,通過智能執行制造系統(MES)算法處理,反作用與生產線,快速實現工業智能化生產。
明匠陳俊總經理工博會現場解說
這也是繼去年工博會上明匠智能發布國內首條國產化工業4.0生產線后,在工業4.0領域內的又一重大突破。
尋找工業版工業4.0的突破口
始于2008年那場由于過度金融創新導致的全球金融危機,不但打擊了虛擬經濟,也損害了實體經濟,影響至今難以消除。也是這場危機,讓世界各國尤其是歐美等發達國家重新認識了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的重要性,“制造業再回歸”成為各國重振經濟的口號。德國提出工業4.0概念,美國亮出工業互聯網計劃。雖然側重不同,但指向卻高度一致——重振制造業。
我國在推行多年的兩化融合基礎上,今年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成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也被外界解讀為中國版的工業4.0計劃。面對熱議的工業4.0,中國的現實路徑又在哪里?
工信部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工作組專家彭瑜認為,中國制造業目前的發展狀況并不平衡,尚處在沒有總體完成工業2.0(大規模制造機械化)和工業3.0(工業自動化),就需要面對工業4.0(工業自動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形勢。因此,中國工業制造的發展,不像西方發達國家走的是工業2.0、工業3.0,進而工業4.0的串行發展路線,而應該是工業2.0、工業3.0和工業4.0并行發展的道路。
陳俊告訴記者,當前國內制造業基本采用人工制造或基本設備制造,尚未實現信息化生產聯動,工廠級制造層面均未實現多設備智能聯動生產,對設備產能、效率、生產工藝參數等多方面的生產信息未能達到實時掌握的程度,制造管理模式較為粗獷。這,是當前中國智能化道路的一大障礙。
同時,當前國內工廠應用級設備從80年代設備至最新進口設備,控制系統類型繁多,應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品牌多達十余種,多為單機設備運行,不具備監控功能,多依賴于現場級人員管控,效率和安全性較差,不同設備之間配置、性能、負載差別較大。當前僅個別最新設計智能產線具備信息化基礎能力,尚未形成集中監控的群體效應,隨著設備不斷增多,對管理能力有更進一步的要求。
因此,中國企業的工業4.0的現實路徑,就是能夠找到開啟工廠內不同設備互聯互通的“鑰匙”,進行多協議、多通訊通道的轉化,實現大數據云技術對制造業的信息化集成。
牛頓1.0系統打破信息孤島
根據德國羅蘭貝格咨詢公司的報告,工業4.0分為五個階段:自動化改造;數字化工廠建設;充分自動化和信息化融合,打破企業集團內各個工廠之間的隔離,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企業和工廠的信息系統可與供應商、客戶互通互聯;在全球范圍內人、物、機器裝備和系統之間的互通互聯。
業內認為,在可見的一個時期內,中國版工業4.0首先需要在前三個階段下功夫。自動化改造階段要完成以下工作—— 消除“信息孤島”,將所有已實現單機自動化的裝備都能聯入工業通信網絡。如果這些裝備來自不同的廠家,甚至是不同年代的產品,實現高效的通信和信息交換難度較大。但明匠智能的智能網關牛頓1.0系統,恰恰打破了這一尷尬局面。
不論是西門子,還是三菱的設備,即使協議不同,通過牛頓1.0系統就可以成功實現不同協議間的無縫轉換,從而集成所有生產流程中的數據,傳輸到工業云平臺智能工廠平臺,“指揮”現實中的生產流程。這也可以提高廠級設備利用率,降低設備運維成本,實現設備智能保養計劃以降低設備單點故障率,以及制造業系統動態冗余管理,提高業務系統可用性。
海通證券分析師龍華認為,明匠智能的牛頓1.0系統是非常“接地氣”的中國工業4.0制造業的升級方案。與西門子、三星等國際廠商相比,明匠智能的工業4.0 改造方案更加適合中國國情,國內廠商可以在不更換原有設備的基礎上,解決國內低端(電氣化)生產設備與先進工業4.0 技術之間的信息對接問題,實現工業4.0 制造的升級,這在很大程度上縮減了工廠的升級成本,提供了工廠的生產效率。與新松、博實等主流自動化企業相比,明匠智能在軟件端的優勢更加明顯。
創造智能制造行業新“奇跡”
正式憑借著明匠智能更接地氣的智能化工廠改造方案,成立僅僅五年的明匠智能,已經成為路虎、美的、格力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的合作伙伴,公司的智能改造方案已經鑲嵌在這些企業的生產車間內。
數據顯示,隨著公司智能制造方案的成熟,公司收入和凈利潤規模已經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的勢頭:201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034萬元,同比增長185.7%,其中智能化整體解決方案實現收入3228萬元,同比增長128.6%。東方證券分析師佘煒超認為,公司的高速成長期才剛剛開始,在政府重點扶持“智能制造”、各行業智能工廠建設需求爆發的大背景下,公司來自于各個下游行業重點客戶的大型訂單已經呈現躍升式增長的態勢,預計今明兩年公司的收入規模有望分別達到2.5億元和6億元,有望創造智能制造行業的新“奇跡”。
據悉,今年上半年,明匠智能已實現收入5200萬元,目前已簽訂尚未實現銷售的合同金額為8600萬元,技術方案已通過客戶審核,將于近期進行商務招標的潛在訂單金額約1.8億元,
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是正在發生的全球工業技術革命(即工業4.0)的兩大基礎,新技術手段使得“亞洲四小龍”和“中國制造”曾經走過的依靠低價農村勞動力沖擊出口市場的野蠻生長道路不再靈光。
工業4.0是中國制造業升級的必由之路,是沒有其它選擇的必然的“國家戰略”,而已經出臺的《中國制造2025》產業規劃的第一個5年的重點扶持領域就將是“智能制造”,中國智造真正進入政策黃金時期。
如深圳設立專項專項資金助力機器人產業,從2014年到2020 年,連續七年每年安排5億元。浙江省計劃3.6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爭取在2017年內全面完成“機器換人”。
作為國內僅有的幾家能夠打通智能核心零部件-軟件-本體制造-系統集成等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智能制造方案提供商,上海明匠智能的發展也許才剛剛迎來春天。
責任編輯:Faye.Shu
相關熱詞搜索:工博會 柔性生產 無人操控 智能工廠
- ·臺灣大學亮相2017廈門工博會 展示機器人前沿技術2017-03-13
- ·為智能工廠建設奠基 工業機器人多領域火力全開2017-01-11
評論排行
- ·李克強:中國要追趕工業4...(6)
- ·朱森第:融合發展——邁...(5)
- ·AM先進制造業·高端沙龍(4)
- ·石墨烯,推動下一代節能...(3)
- ·工經聯會長李毅中:“互...(3)
- ·工業機器人將突破智能模塊(2)
- ·群雄逐鹿,誰主“云計算...(2)
- ·AM·高端沙龍第一期:企...(2)
- ·“懶夫人”聚醚醚酮,醫...(1)
- · 訪清華大學教授、中國...(1)
- ·北斗產業步入良性發展軌...(1)
- ·聚焦“互聯網+制造業”高...(1)
- ·智慧光伏云:云計算+大數...(1)
- ·5G助跑“互聯網+”? ...(1)
- ·機器人將進軍國際航空制...(1)
- ·防患于未然:企業安全最...(1)
- ·互聯網+房地產,賣房、上...(1)
- ·9大互聯網企業聯姻新能源...(1)
- ·海工裝備的“深?!背雎?/a>(1)
- ·朱森第:“智”造強國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