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換人”對就業結構的影響
2017-03-22 來源:中國信息報社 云霞 評論:0摘要:在用工需求、市場需求、環境制約以及政策激勵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機器換人”成為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短期看,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尤其是“機器換人”的大規模應用不可避免地會對某些地區、某些產業以及特定人群就業產生不利影響;長期看,相對于總量供需失衡問題,我國就業市場的結構性失衡問題更為突出。建議從短期的優化勞動力需求和長期的改善勞動力供給兩側精準發力,提高勞動力供需匹配效率,確保就業平穩有序。
美國英格伯格和德沃爾于1959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開啟了“機器換人”的歷史。此后,機器人在日本、韓國和德國等工業化國家得到大規模應用,并且越來越朝著“小而有力”“聰明好用”的方向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以機器人為代表的自動化時常被視為與工人爭搶“飯碗”的“元兇”。事實是,在工業化歷史中從沒有出現因使用機器造成的長期的、大規模的失業,因為技術進步總能創造出新的適合人類勞動者的工作崗位。特別是機器人的出現使得人機關系有了新的內容,機器和人類勞動者在工作崗位上再次調整分配結構,同時,人與機器的關系也由原來的操作者與操作對象轉向合作伙伴關系。
“機器換人”的影響
自機器人誕生之日起,人們一直想給機器人一個完整的定義,但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機器人涵蓋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其定義也在不斷充實和發展。通常認為,“機器人”是一個具有感知、思考和行為能力的指導型機器(Engineered Machine)。1987年國際標準化組織對工業機器人進行了定義:“工業機器人是一種具有自動控制的操作和移動功能,能完成各種作業的可編程操作機。”它是集機械、電子、控制、計算機、傳感器以及人工智能等多學科先進技術于一體的自動化裝備[1]。和計算機、網絡技術一樣,機器人的廣泛應用正在日益改變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1.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1)機器人應用具有明顯的產業特征。使用機器人是20世紀50年代之后先進工業化國家推動支柱產業發展升級的重要舉措。其使用密度與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性能正相關,是產業高端化的重要指標。不同產業中機器人的使用密度差別非常大。從國際經驗看,機器人應用最多的是汽車產業,其次為電器電子產業。日本汽車產業的機器人密度是1584臺/萬工人,為全球最高;緊隨其后的是意大利和美國,分別為1215臺/萬工人和1176臺/萬工人[2]。
(2)機器人應用確實替代了人力勞動,但不能靜態地將此歸納為“機器吃人”。歷史地看,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是使用更多、更具效率的機器的歷程,機器的使用不僅釋放了生產力,而且衍生出數目眾多的新產業,創造出相應的新就業崗位。就我國而言,企業引入機器人是對勞動力不再無限供給作出的適應性反應,機器在某些崗位替代勞動力并不會造成失業。
2.對就業市場的影響
(1)給就業結構帶來新變化。工業,尤其是制造業大規模引入機器人后,其生產流程和管理方式也隨之進行適應性調整,低技能甚至是部分熟練工被機器人替代,而調試、維護和控制機器人的技術性崗位會相對增加。隨著產業的高端化,特別是高端制造業的發展,會相應地帶動生產性服務業從業人員的增加。
(2)給就業市場帶來新沖擊。解決就業問題,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之一。機器人作為裝備制造與先進科技的完美融合,其廣泛應用與勞動力就業產生沖突不可避免。從庫房物品搬運、高等教育、醫學診斷到新聞報道,在不久的將來,都會被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所取代。美國科普作家馬丁·福特在《機器人時代》里對此予以了全面深刻的揭示:“我們要承認一個嚴峻的現實:目前的大部分工作被機器人取代只是時間問題。”[3]
3.對人類勞動者就業崗位的影響
(1)替代勞動者崗位。機器人的購買和維護成本、人類勞動者的工資水平,以及產品附加價值的高低,是企業是否選擇“機器換人”的依據。對勞動密集型企業而言,“機器換人”可使一線工人比重大幅下降、人員結構得到優化。如臺州制造業企業推進“機器換人”后,有72.8%的企業一線工人減少10%以上;有50.6%的企業生產成本下降10%以上,有9.7%的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30%以上[4]。
(2)填補人類勞動者無法勝任的崗位。先進制造對加工精度和硬度有更高的要求,以至于最熟練的技術工人都無法達到要求,同時,人類在一些特殊環境中工作受到嚴格的法律保護,這些行業和生產環節需要由機器人填補人類不能勝任的崗位。
(3)開辟人類工作新崗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創造出新的就業崗位,而這些產業多需要以使用機器人作為支撐,否則這些行業和崗位會由于成本、工藝和技術等原因不存在。同時,機器人產業本身及上下游設計研發、零部件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等環節也創造出新就業崗位。
我國機器人應用情況及趨勢
機器人的研發、制造和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超過24萬臺,同比增長8%。2006-2015年的10年間,全球新裝工業機器人數量年均增速約為14%。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到2020年,全球有500萬個工作崗位可以實現自動化。我國機器人研發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近年來,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和精細轉變,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也呈現大幅增長。
1.應用情況
受相關政策扶持及工業轉型帶動,自2013年以來,我國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2014年銷量達到5.7萬臺,同比增長56%;2015年銷量達到6.85萬臺,同比增長20.07%。但是我國2014年機器人密度(平均每萬名工人對應的機器人保有量)仍只有36,僅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5]。
(1)汽車業高速發展促進了機器人市場規模的擴大。汽車制造業屬于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也是自動化程度要求高、競爭相當激烈的行業。自2000年開始,受國家宏觀政策調控及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的影響,汽車業進入高速增長期,整個行業增產擴能增加了對機器人的需求。可以說,汽車工業的發展是近年來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急劇擴大的主要原動力。
(2)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是機器人的主要消費市場。我國機器人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上海和北京等地,其機器人擁有量占全國的一半以上。主要用在焊接與熱切割加工、搬運和物流等環節。當前,機器人應用在快速向電子信息產業、建筑、采礦和造船等領域延伸。
(3)外商獨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是工業機器人的主要用戶。工業機器人屬于技術含量高、價格相對昂貴的制造裝備。采用機器人較多的企業,一般對產品的質量要求較高,企業在市場上具有更高的影響力。外商獨資或中外合資企業自動化程度一般比較高,因而導致機器人的需求量較大。
(4)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促使工業機器人不斷進入企業。隨著勞動力供應格局逐步從買方市場轉為賣方市場,作為制造業主力的農民工對薪資和工作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產品質量和企業競爭力,企業對機器人的需求不斷增加。許多經營狀況較好的加工制造類企業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用和人才培養后,使用機器人數量逐漸增加,規格品種愈發多樣。
2.產業發展趨勢
截至2013年,全球機器人產業創造了32萬-35萬個就業崗位,機器人以及機器人相關產業至少創造了60萬-70萬個工作崗位,且大多數為高收入崗位,非常有助于解決高技能水平勞動者就業 。隨著科技的發展,機器人的用途越來越廣,其已經從傳統的工業領域,向軍事、公安、醫療和服務等領域滲透。我國要在國際上樹立嶄新的“中國制造”形象,特別是在推進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大力發展機器人技術和產業勢在必行。《中國制造2025》將機器人作為重點發展領域進行了總體部署,為機器人產業開辟了廣闊的成長空間。2016年3月2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聯合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產業規模持續增長。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10萬臺,六軸及以上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5萬臺以上。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實現機器人在重點行業的規模化應用,機器人密度達到150以上。預計在未來4年,市場將以30%左右的增速實現高成長;機器人本體和系統集成市場在2020年將達到2000億元的規模。下游行業應用也將從早前的汽車逐步滲透到3C、家電、物流自動化以及食品醫藥制造等。
“機器換人”的驅動因素
“機器換人”的普及對就業崗位數量和結構都將產生深遠影響。目前,創造就業崗位最多的紡織服裝、采掘和電子信息等產業出現了“機器換人”的趨勢,但從現階段看,機器人和人類勞動者間的替代關系并不顯著。機器人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和領域,與我國勞動力比較優勢最顯著的行業和領域并非完全重疊,也就是說,機器人只會在個別產業和環節上替代手工操作,短期內主要還是對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提高產生積極影響,不會改變我國制造業勞動力密集程度較高的特征,也不會造成嚴重的失業問題。
1. 主觀因素: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企業訂單大量增加,產業的蓬勃發展帶來了對勞動力的巨大需求,“用工荒”幾乎成為全國性的現象。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作為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群體,其對薪酬、社保、福利和個人發展空間等更為看重,因此對薪資和工作條件要求比較高,這是代工企業在低利潤環境下生存的巨大障礙。“用工荒”頻頻出現,加上宏觀經濟不景氣,企業利潤不斷被壓縮,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而機器人在進行重復生產時穩定性更為出眾,使產品質量大為提高,能夠保證企業獲取更高更穩定的利潤,“機器換人”成為大勢所趨。
2. 客觀因素:不可逆的人口結構變化
我國于1999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6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22億,占總人口的16.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達1.4386億,占總人口的10.5%,人口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從總量上看,勞動力的供應呈現減少趨勢,勞動力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失衡已經成為我國就業市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表現。
(1)從就業供應結構看,我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供應主要為農民,二、三產業的勞動力供給主要來源于第一產業轉移出來的農民工、職業院校畢業生和高等學校畢業生。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749萬人,創下歷史新高。此外,由于高校改革步伐相對滯后,與社會需求存在脫節,使得高校特別是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較為嚴峻。
(2)從就業需求結構看,企業在大量引入機器人后,其生產流程和員工素質必然隨之進行適應性調整。在產業層面,通過應用機器人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將有效帶動傳統產業的改造與升級,增加知識型員工的需求,也會相應地帶動生產性服務業從業人員的增加。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構成必然出現向技術型移動的趨勢,換言之,機器人的引入將使就業結構高端化。
3.外部因素:發達國家制造業回遷與產業升級
隨著“機器換人”的大規模應用,勞動力成本的重要性日漸降低,越來越多的國外生產項目遷回發達國家。據波士頓咨詢集團預計,在諸如運輸、電腦、金屬制品和機械制造等領域,美國有10%-30%的產品從中國進口,而到2020年這些產品全部可以在美國本土制造,使美國出口總值每年增加200億-550億美元。目前,從全球范圍看,機器人的普及沒有減少人類勞動者的崗位數量,但確實擠壓了中低技能水平工人的就業空間,而新創造的崗位又是這些工人不能勝任的。應用機器人并不能提高每個人的福祉,如何解決這部分工人的就業是發展工業機器人的國家和地區必須解決的問題。
確保我國就業平穩有序的對策建議
在我國,“機器換人”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短期看,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尤其是“機器換人”的大規模應用不可避免地會對某些地區、某些產業以及特定人群就業產生不利影響;長期看,相對于總量供需失衡問題,我國就業市場的結構性失衡問題更為突出。在確保我國就業平穩有序的對策上,應從短期的優化勞動力需求和長期的改善勞動力供給兩側精準發力[6]。
1.短期政策:加快勞動力需求側調整,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新興業態。要繼續提高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的就業比重。隨著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結合的潛力爆發,眾多就業崗位將被創造出來。
2.長期政策:改善供給側有效供給,提升勞動力素質
改善勞動力有效供給,全面提高勞動力素質,既可以有效化解供給側改革對就業結構產生的不利影響,也是解決當前就業結構性矛盾和人口老齡化的根本舉措。目前,企業面臨更多的是因人才結構不匹配導致的“用工荒”。供給側改革,尤其是“機器換人”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產業動能轉換和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和層次得到有效提升,其對勞動者專業結構需求也發生了較大改變。因此,建議高校根據當前及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合理確定,動態調整學科門類和專業布局,加快社會需要的技能型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同時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提高供需匹配效率。技能培訓不論對于個人就業還是整個社會進步都具有較大的正外部性,因此政府要調整和完善現行就業培訓政策,著重提高培訓質量,支持轉崗和未來社會所需新技能的再就業培訓,實現就業培訓的制度化和常態化。
綜合來看,在短期內,機器人可能會搶走一些工作機會,但從長期和全局來看,機器人不但不會搶走工作機會,反而還會創造大量就業崗位。未來,在機器人面前,人仍將具有無法替代的優勢,而未來的世界也將是人與機器人協作創造的世界。
■參考文獻
[1]張紅霞. 國內外工業機器人發展現狀與趨勢研究. 電子世界,2013,(6).
[2]梁棟. 機器換人 喜憂參半. 上海信息化,2016,(7).
[3]馬丁·福特. 機器人時代. 中信出版社,2015,(6).
[4]吳敏慧. “機器換人”對臺州制造業的影響探究. 統計科學與實踐,2016,(7).
[5]工業和信息化部 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印發《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http://www.miit.gov.cn/n1146295/n1652858/n1652930/n3757018/c4746362/content.html
[6]薄文廣. 供給側改革對就業結構的影響及對策. 中國國情國力,2016,(8).
(作者單位:中國信息報社)
相關熱詞搜索:機器換人 就業結構 先進制造業 智能制造

- ·廣東三城市擁抱智能制造 “機器換人”各有奇招2016-12-08
- ·讓你們統統都下崗?機器人說臣妾還做不到!2016-12-30
- ·機器換人工,農民工該何去何從?2017-03-16
- ·富士康機器代人裁員6萬,機器人技工30萬難求!2017-03-23
- ·機器換人潮來臨 前5月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50.4%2017-06-16
評論排行
- ·李克強:中國要追趕工業4...(6)
- ·朱森第:融合發展——邁...(5)
- ·AM先進制造業·高端沙龍(4)
- ·石墨烯,推動下一代節能...(3)
- ·工經聯會長李毅中:“互...(3)
- ·工業機器人將突破智能模塊(2)
- ·群雄逐鹿,誰主“云計算...(2)
- ·AM·高端沙龍第一期:企...(2)
- ·“懶夫人”聚醚醚酮,醫...(1)
- · 訪清華大學教授、中國...(1)
- ·北斗產業步入良性發展軌...(1)
- ·聚焦“互聯網+制造業”高...(1)
- ·智慧光伏云:云計算+大數...(1)
- ·5G助跑“互聯網+”? ...(1)
- ·機器人將進軍國際航空制...(1)
- ·防患于未然:企業安全最...(1)
- ·互聯網+房地產,賣房、上...(1)
- ·9大互聯網企業聯姻新能源...(1)
- ·海工裝備的“深海”出路(1)
- ·朱森第:“智”造強國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