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足三大先導產業六大重點產業 推動經濟數字化轉型
2021-03-20 來源: 評論:0摘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加快制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夯實融合發展的基礎支撐,健全法律法規,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會議強調,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融合發展,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加快制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夯實融合發展的基礎支撐,健全法律法規,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
為促進《指導意見》有效落實,中國電子報策劃推出“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專欄,邀請全國各地工信部門主要領導、業內專家、骨干企業相關負責人圍繞《指導意見》的貫徹落實、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特色做法、下一步對策和建議等發表真知灼見。敬請關注。本期為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吳金城的署名文章。
總體考慮
按照《指導意見》精神,對標建設新發展格局中心節點和戰略鏈接的要求,立足上海產業結構特點,面向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生命健康、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智能制造和企業數字化轉型為主攻方向,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升級,按照由“點”及“鏈”及“圈”的推進路線,更好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為核心,推動上海經濟數字化整體轉型。
(一)立足經濟數字化轉型,激發轉型紅利。著力打造“上海制造”新范式,以“新四化”綜合集成推動產業數字化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轉型。著力優化轉型底座,完善工業物聯、數聯、智聯體系,建設工業數字孿生,健全工業安全體系。著力構筑轉型紅利,聚焦工業場景,厚植轉型土壤;聚焦CAX(CAE/CAD/CAM)等工業軟件、工業數據及算法等領域,以“揭榜掛帥”方式推動技術創新策源;聚焦產融精準對接,放大金融倍增效應;聚焦產教融合,培養兼具專業能力和數字素養的新工科復合型人才。
(二)立足數字化轉型促“雙循環”,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著力提升“雙鏈”數字化水平,以數據流激活物資流、技術流、資金流,改進資源配置效率。著力增強工業互聯網的全網賦能水平,打造透明供應鏈,實現精準測鏈。著力增強數字化補鏈備鏈機制,推動實現大中小融通發展,上下游協同攻關。面向國際著力增強展鏈固鏈能力,依托自貿區新片區,將數據流通便利打造成為開放樞紐門戶的關鍵制度優勢。
(三)立足激發企業活力,打造產業發展新引擎。堅持市場主體功能,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更好激發需求側活力,繼續深化國資國企工業互聯網促數字化轉型專項工程,推動先進制造與信息技術集群式融合應用;更好提升供給側能級,著力培育“單項冠軍”“隱形冠軍”,堅持久久為功打造經濟數字化轉型的頭部企業,建設標桿平臺,打造融合應用品牌,推動特色園區融合賦能。
路徑選擇
結合上海市三大先導產業和六大產業集群的發展要求,聚焦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工業互聯網消費互聯網“兩網貫通”、服務業制造業“兩業融合”、工業場景開放和工業數字底座等內容,形成以下舉措。
(一)打造制造業新模式。促進“新四化”,筑牢兩化融合基礎。聚焦智能化制造,促進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持續推動“100+”智能工廠建設,打造20家行業特色鮮明的“標桿智能工廠”樣板。聚焦個性化定制,促進工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兩網貫通”和“要素鏈接”,圍繞食品、紡織、家電、汽車等領域打造C2M產品配置與設計平臺;面向電子信息等領域探索建立M2C滲透新模式。聚焦網絡化協同,推進設計-生產-服務全鏈數字孿生改造,建設虛擬樣機系統,打通集團內部、產業鏈和生態圈數據“斷頭路”,建設“零庫存”樣板,規模以上企業設備、組織、服務在線的占比超過90%,關鍵工藝環節應連盡連。聚焦服務化延伸,促進服務業與制造業“兩業融合”,推動制造向價值鏈兩端高附加值環節延伸,面向港口、能源等高端裝備實施“制造+運維”,結合現代物流推進“制造+金融”,提升鋼鐵、石化、機械等領域的“制造+信息服務”水平。聚焦兩化融合筑基,促進兩化融合2.0管理體系貫標和評定,夯實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基礎。
(二)構筑高水平產業鏈供應鏈。改進“雙鏈”運行水平,面向“兩個循環”,實現測得準、補得上、能延展。精準測鏈,立足全網在線、建設“雙鏈”知識圖譜,精準感知運行態勢,建立健全預警體系,形成快速修復機制。動態補鏈,改進數字化補鏈機制,更好發揮工業互聯網平臺協作優勢,推動“聯合補鏈”“眾創補鏈”“孵化補鏈”和“柔性備鏈”,增強產業鏈的彈性和韌性。國際展鏈,改進數據要素流通機制,對標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等建設國際數據港,推進生產制造、航運物流、跨境商貿、金融服務等領域率先示范,打造數據驅動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模式。
(三)優化創新融合生態。推進場景、技術、資本、人才“四輪驅動”的要素體系,完善公共服務。聚焦場景拉動,有效激發需求側活力,面向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汽車、鋼鐵化工、建筑能源、都市產業等領域建設“1000+”標志性場景,促進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服務創新。聚焦技術創新策源,全面提升供給側能級,創新“揭榜掛帥”方式,完善技術推進路線圖,重點在工業操作系統、CAE/CAD/CAM等工業軟件以及工業智能硬件、機器人等新型智能產品方面取得突破。聚焦產融對接,創新融資租賃、供應鏈金融、質量保險等金融產品,推動創新型頭部企業與科創板對接便利。聚焦人才基礎,推動產教融合,優化復合型人才培育模式,打造“工賦學院”品牌,支持建設一批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和實訓基地。聚焦完善公共服務,建設關鍵共性技術綜合測試床,建立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的“中試場”,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企業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平臺,組建面向制造業的高水平開源社區聯盟。
(四)夯實融合數字底座。提升連接、數據、安全三大體系能級。完善工業連接體系,推進工業級網絡體系優化,部署信息物理系統(CPS),打響“5G+工業互聯網”新基建品牌,建立健全工業標識解析服務體系。健全工業數據體系,推進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高質量數據集建設,打造數據-知識-算法的能力體系,以計算密集型為導向布局工業算力中心。構筑工業安全體系,推進多方計算安全和聯邦學習等新技術應用,建設工業互聯網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形成工業企業分級管理的安全監管體系。
(五)激發多元主體活力。引育頭部企業,打造標桿載體。推動供需兩側改革,推動各類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深化國資國企工業互聯網促數字化轉型專項工程,支持外企設立數字技術研發機構和云服務中心,牽引培育“單項冠軍”和“隱形冠軍”,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打造標桿載體,引育一批工業互聯網標桿平臺和各具特色的園區載體。打造先進制造融合應用集群,因業施策,以數字化轉型鍛造“知識制造”“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的集群樣板。
遠景預期
到2023年,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取得初步成效,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保持全國第一梯隊,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達到80%,助力提升上海市三大先導產業和六大重點產業集群的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制造業貢獻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
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達到90%,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制造業貢獻增加值突破2000億元,推動產業更高效率資源配置、更高標準創新策源、更高質量產業引領和更高水平開放合作,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保障制造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處于合理區間提供強勁動力。
相關熱詞搜索:智能制造 數字化
為促進《指導意見》有效落實,中國電子報策劃推出“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專欄,邀請全國各地工信部門主要領導、業內專家、骨干企業相關負責人圍繞《指導意見》的貫徹落實、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特色做法、下一步對策和建議等發表真知灼見。敬請關注。本期為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吳金城的署名文章。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吳金城
中央“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上海市深入貫徹落實《指導意見》精神,結合市委十次全會關于城市數字化轉型的總體部署,加快發展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驅動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促進產業數字化,加快產業升級提速換擋,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總體考慮
按照《指導意見》精神,對標建設新發展格局中心節點和戰略鏈接的要求,立足上海產業結構特點,面向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生命健康、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智能制造和企業數字化轉型為主攻方向,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升級,按照由“點”及“鏈”及“圈”的推進路線,更好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為核心,推動上海經濟數字化整體轉型。
(一)立足經濟數字化轉型,激發轉型紅利。著力打造“上海制造”新范式,以“新四化”綜合集成推動產業數字化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轉型。著力優化轉型底座,完善工業物聯、數聯、智聯體系,建設工業數字孿生,健全工業安全體系。著力構筑轉型紅利,聚焦工業場景,厚植轉型土壤;聚焦CAX(CAE/CAD/CAM)等工業軟件、工業數據及算法等領域,以“揭榜掛帥”方式推動技術創新策源;聚焦產融精準對接,放大金融倍增效應;聚焦產教融合,培養兼具專業能力和數字素養的新工科復合型人才。
(二)立足數字化轉型促“雙循環”,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著力提升“雙鏈”數字化水平,以數據流激活物資流、技術流、資金流,改進資源配置效率。著力增強工業互聯網的全網賦能水平,打造透明供應鏈,實現精準測鏈。著力增強數字化補鏈備鏈機制,推動實現大中小融通發展,上下游協同攻關。面向國際著力增強展鏈固鏈能力,依托自貿區新片區,將數據流通便利打造成為開放樞紐門戶的關鍵制度優勢。
(三)立足激發企業活力,打造產業發展新引擎。堅持市場主體功能,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更好激發需求側活力,繼續深化國資國企工業互聯網促數字化轉型專項工程,推動先進制造與信息技術集群式融合應用;更好提升供給側能級,著力培育“單項冠軍”“隱形冠軍”,堅持久久為功打造經濟數字化轉型的頭部企業,建設標桿平臺,打造融合應用品牌,推動特色園區融合賦能。
路徑選擇
結合上海市三大先導產業和六大產業集群的發展要求,聚焦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工業互聯網消費互聯網“兩網貫通”、服務業制造業“兩業融合”、工業場景開放和工業數字底座等內容,形成以下舉措。
(一)打造制造業新模式。促進“新四化”,筑牢兩化融合基礎。聚焦智能化制造,促進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持續推動“100+”智能工廠建設,打造20家行業特色鮮明的“標桿智能工廠”樣板。聚焦個性化定制,促進工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兩網貫通”和“要素鏈接”,圍繞食品、紡織、家電、汽車等領域打造C2M產品配置與設計平臺;面向電子信息等領域探索建立M2C滲透新模式。聚焦網絡化協同,推進設計-生產-服務全鏈數字孿生改造,建設虛擬樣機系統,打通集團內部、產業鏈和生態圈數據“斷頭路”,建設“零庫存”樣板,規模以上企業設備、組織、服務在線的占比超過90%,關鍵工藝環節應連盡連。聚焦服務化延伸,促進服務業與制造業“兩業融合”,推動制造向價值鏈兩端高附加值環節延伸,面向港口、能源等高端裝備實施“制造+運維”,結合現代物流推進“制造+金融”,提升鋼鐵、石化、機械等領域的“制造+信息服務”水平。聚焦兩化融合筑基,促進兩化融合2.0管理體系貫標和評定,夯實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基礎。
(二)構筑高水平產業鏈供應鏈。改進“雙鏈”運行水平,面向“兩個循環”,實現測得準、補得上、能延展。精準測鏈,立足全網在線、建設“雙鏈”知識圖譜,精準感知運行態勢,建立健全預警體系,形成快速修復機制。動態補鏈,改進數字化補鏈機制,更好發揮工業互聯網平臺協作優勢,推動“聯合補鏈”“眾創補鏈”“孵化補鏈”和“柔性備鏈”,增強產業鏈的彈性和韌性。國際展鏈,改進數據要素流通機制,對標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等建設國際數據港,推進生產制造、航運物流、跨境商貿、金融服務等領域率先示范,打造數據驅動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模式。
(三)優化創新融合生態。推進場景、技術、資本、人才“四輪驅動”的要素體系,完善公共服務。聚焦場景拉動,有效激發需求側活力,面向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汽車、鋼鐵化工、建筑能源、都市產業等領域建設“1000+”標志性場景,促進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服務創新。聚焦技術創新策源,全面提升供給側能級,創新“揭榜掛帥”方式,完善技術推進路線圖,重點在工業操作系統、CAE/CAD/CAM等工業軟件以及工業智能硬件、機器人等新型智能產品方面取得突破。聚焦產融對接,創新融資租賃、供應鏈金融、質量保險等金融產品,推動創新型頭部企業與科創板對接便利。聚焦人才基礎,推動產教融合,優化復合型人才培育模式,打造“工賦學院”品牌,支持建設一批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和實訓基地。聚焦完善公共服務,建設關鍵共性技術綜合測試床,建立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的“中試場”,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企業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平臺,組建面向制造業的高水平開源社區聯盟。
(四)夯實融合數字底座。提升連接、數據、安全三大體系能級。完善工業連接體系,推進工業級網絡體系優化,部署信息物理系統(CPS),打響“5G+工業互聯網”新基建品牌,建立健全工業標識解析服務體系。健全工業數據體系,推進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高質量數據集建設,打造數據-知識-算法的能力體系,以計算密集型為導向布局工業算力中心。構筑工業安全體系,推進多方計算安全和聯邦學習等新技術應用,建設工業互聯網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形成工業企業分級管理的安全監管體系。
(五)激發多元主體活力。引育頭部企業,打造標桿載體。推動供需兩側改革,推動各類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深化國資國企工業互聯網促數字化轉型專項工程,支持外企設立數字技術研發機構和云服務中心,牽引培育“單項冠軍”和“隱形冠軍”,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打造標桿載體,引育一批工業互聯網標桿平臺和各具特色的園區載體。打造先進制造融合應用集群,因業施策,以數字化轉型鍛造“知識制造”“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的集群樣板。
遠景預期
到2023年,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取得初步成效,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保持全國第一梯隊,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達到80%,助力提升上海市三大先導產業和六大重點產業集群的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制造業貢獻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
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達到90%,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制造業貢獻增加值突破2000億元,推動產業更高效率資源配置、更高標準創新策源、更高質量產業引領和更高水平開放合作,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保障制造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處于合理區間提供強勁動力。
相關熱詞搜索:智能制造 數字化

相關文章
- ·徐曉蘭:依托人工智能2.0構建智能社會新動能2018-01-03
- ·*ST沈機與騰訊云達成戰略合作 轉型工業服務商2018-01-10
- ·關于召開“2018(第六屆)先進制造業大會” 的邀請函2018-01-11
- ·阿里巴巴攜手重慶 打造亞洲最智能特大型城市2018-01-16
- ·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培訓PPT!2018-01-17
評論排行
- ·AM先進制造業·高端沙龍(4)
- ·2016(第四屆)先進制造...(0)
- ·洪杰:航空發動機面臨競...(0)
- ·2017(第五屆)先進制造業大會(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