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日前,制造業強省強市已陸續發布2018年工作安排,關于發展先進制造業他們是如何規劃的呢?先進制造業全媒體將陸續推出“2018制造強省/市制造業規劃”系列文章,著重分析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山東、四川等制造強省/市在2018年的規劃與該地區產業現狀,請持續關注先進制造業微信號(amdaily)和先進制造業網站(www.fygcmy.com)



“2018省/市制造業規劃”系列文章第六期:廣東——振興實體經濟 堅持制造業立省不動搖

2018廣東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制造業部分)
2018年1月25日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廣東省人民政府省長馬興瑞作政府工作報告,現將制造業部分的內容摘錄如下。
2017年工作回顧
(一)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實體經濟提質增效、健康發展,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繼續抓好“三去一降一補”,制定出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10項措施,為企業新減負超過600億元。啟動基礎設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在項目庫、投資、審批制度供給方面發力,設立規模5500億元的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壓減項目審批事項39項,全省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4.3%,創2010年以來最高增速。大力推動強市放權改革,向各市下放或委托202項省級行政職權,進一步激發地方發展活力。加快省直部門下屬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動行政類回歸政府機關、經營類轉企改制或撤并、公益類強化公益屬性,完成137家改革任務。制定出臺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方案,重點推進管理體制、運作模式改革和數據資源整合,倒逼政府職能轉變,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二)全力打造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出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著力打造全國創新發展重要一極。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等八項舉措,扎實推進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啟動建設4家省實驗室,建設1家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1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中國(東莞)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萬家,新型研發機構達219家,科技企業孵化器達690家,全面完成工業技改三年行動計劃,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基本實現研發機構全覆蓋。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成效初顯,2所大學和18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名單。國際風投創投中心建設取得新進展,股權投資基金規模達1.1萬億元,新增上市公司98家。新引進46個創新創業團隊和33名領軍人才,新增5位“兩院”院士。組建中國(廣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
2018年工作安排
(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加快建設制造強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以制造業為根基的實體經濟上,全面落實《中國制造2025》,出臺建設制造強省的政策措施,促進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實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開展機器人產業發展專項行動,全年新增應用機器人2萬臺左右。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建設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3000家工業企業實施數字化改造。實施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聚焦攻堅行動計劃,著力引進一批先進裝備制造業龍頭骨干項目。提升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水平。推進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堅決破除無效供給,實施新一輪工業企業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引導8000家以上工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深入實施質量強省戰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和對標達標專項行動,實施新產業標準領航工程,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推進質量創新。
大力提高現代服務業規模和質量。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實施現代服務業品牌價值提升行動,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提高到63%。落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10項措施,發展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完善地方金融體系,支持中小銀行、金融控股公司等做優做強,積極打造省級商業銀行,加快建設金融強省。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培育3個設計師超千人的工業設計基地,打造珠三角工業設計走廊。加快發展現代流通,強化供應鏈服務,培育10個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供應鏈服務企業。大力發展會計、審計、法律、建筑等專業服務業,引導社會力量發展醫療、養老、教育、文化等服務。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發展全域旅游,推進“廁所革命”,完善各類旅游設施和服務體系,推動旅游業大發展。
發展壯大數字經濟。出臺省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加快推動共享經濟、移動支付、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模式的大規模拓展應用。實施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千兆光纖進小區、百兆光纖進家庭,推進網絡智能化綜合化升級,建設網絡強省。加快發展大數據產業,建設珠三角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推動5G技術創新應用及產業發展,支持企業參與全球5G技術標準制定。深入開展新數字家庭行動,推動4K電視網絡應用與影視等產業發展,完善4K電視頻道。以珠三角為重點啟動建設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對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健全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發揮好粵商協商平臺作用,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聚焦實體經濟做大做強。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成本、要素成本上協同發力,落實好國家“降稅減證提標”3項措施和我省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10項措施。大力培育大型骨干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力爭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企業增加到270家。實施12項軍民融合重點工程,新引導50家民營企業進入軍工生產領域。健全中小微企業服務體系,加快建設高成長企業庫,推動“個轉企”、“小升規”,促進企業上規模。
(二)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創新基礎能力,加快建設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加快推進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優化“1+1+7”創新發展格局,開展科技資源開放共享、股權激勵、創新人才跨區域流動等先行先試,積極引進國內外大型企業、高水平大學到珠三角設立研發機構。繼續抓好創新驅動發展八項舉措落實。實施高新區提升行動,打造專業園區、智慧園區、特色園區。建設技術創新專業鎮。把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作為核心區域,統籌規劃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加快布局“一廊十核多節點”重大創新平臺,沿穗莞深軸線打造高度發達的創新經濟帶,加快催生一批高成長性科技企業,做大做強創新型產業集群。
著力提升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能力。實施省實驗室建設計劃,建設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再生醫學與健康、材料科學與技術、先進制造科學與技術等4個省實驗室,適時建設第二批省實驗室,力爭申建國家實驗室。繼續實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倍增計劃,支持引進諾貝爾獎科學家領銜來粵建設一批國際化專業化實驗室。大力推進國家大科學裝置建設,積極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部省聯動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寬帶通信和新型網絡專項,實施無人智能技術等10項省重大科技專項。完善企業技術創新公共服務體系,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機構,力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設研發機構的比例達35%。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快軍地兩用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應用。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計劃,力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3.4萬家,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掛牌上市。全面推動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認定和發展。
全力打造創新人才高地。實施“珠江人才計劃”“特支計劃”“揚帆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推進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創新發展,研究推出更加有效的創新人才政策,加大力度培養和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支持企業設立海外技術研發中心,推進“柔性引才”。實施技工教育創新發展、高技能人才振興、南粵工匠培養等計劃,打造一批國際化高水平技師學院。完善人才服務保障體系,推行人才“優粵卡”制度,深化職稱制度改革,著力解決人才落戶、住房、子女入學、出入境等突出問題,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流得動、用得好。
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落實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所有權、處置權、收益分配權相關政策,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推進國家技術轉移南方中心和華南技術轉移中心等建設,力爭創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支持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專業化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等,高質量建設一批“雙創”示范基地。加快打造國際風投創投中心,發展壯大創業投資,培育壯大天使投資人群體。建設引領型知識產權強省,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大力推進專利質押融資,打造全國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新增一批創新型城市。倡導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
振興實體經濟 堅持制造業立省不動搖
振興實體經濟 堅持制造業立省不動搖
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廣東省首次提出“堅持制造業立省”的觀點,隨后在5月召開的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胡春華書記又進一步指出,要堅持制造業立省不動搖。省委省政府將制造業放在安身立命的極其重要位置,為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作為全國經濟第一大省和制造業大省,廣東過去能夠實現經濟高速發展,就是堅持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作支撐。步入經濟新常態之后,廣東存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風險隱患增多等突出矛盾和問題,更加顯示出實體經濟的重要作用性,廣東提出制造業立省是審時度勢、科學判斷的結果。要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東的“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重要使命,必須牢牢夯實工業這個“壓艙石”,讓制造業對經濟發展發揮出更加強勁的拉動作用。
廣東是制造業大省,同時又是電子信息、互聯網產業和應用大省,隨著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的“閃電”過會,廣東省已有573家上市公司,其中,有120家公司來自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領域。
廣東制造業500強 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兩大行業占比最大
11月28日,廣東省制造業協會、廣東省產業發展研究院、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2017年廣東省制造業500強企業名單。記者梳理發現,廣東2017年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的制造業企業有34家,其中有8家企業營收超過1000億元,比2016年增加2家。




九成聚集珠三角
珠三角9市占據了廣東制造業500強企業數量近9成,達到449家。其中,廣州和深圳兩個城市擁有全省數量最多的廣東制造業500強企業,同時也是廣東制造業百強企業主要集聚地。相比2016年,深圳、廣州入選企業數量有所增加,廣東制造業500強企業集中度有一定的增強。
珠三角9市入選企業的平均營業收入,亦位居全省前列。其中,深圳一馬當先,達到131.8億元,是9市中唯一入選企業平均營業收入超過百億的城市。惠州、廣州、珠海、佛山均超過50億元。
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占絕對優勢
從行業分布來看,廣東制造業500強企業主要分布于六大行業中的27個細分行業(主要根據企業主營業務及產品判斷歸屬行業類別),占全部31個制造業行業的87.1%。這反映了廣東制造業500強企業行業門類齊全、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制造業體系,在大部分行業都有規模較大、競爭力較強的制造業企業。
從制造業的大行業(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石油化工、金屬和非金屬制造、生物醫藥和日用輕工)來看,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是500強企業數量最多的產業,合計為271家,占54?.2%。與2016年相比,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兩大產業的企業數量有一定幅度增長,分別增長3家;金屬和非金屬制造產業的企業數量下降較多,達到5家。
從具體行業來看,電子信息中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中的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等仍是廣東制造業500強主要集聚的行業,兩個行業的企業數量達到186家,占500強企業總數的37.2%。
從行業分布看,500強企業包含的行業門類齊全,說明廣東在大部分行業都有規模較大、競爭力較強的制造業企業。而經過多年來的產業升級轉型,廣東制造業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產業競爭力得到提升。
打造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 建設“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珠江西岸已發展成為廣東省重要的裝備制造業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了產業特色鮮明、具有一定規模和技術水平的裝備制造產業體系,為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和對廣東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堅定不移把制造業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持之以恒抓好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建設和全省工業技術改造工作,努力建設“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2017年12月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聚焦攻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印發(以下簡稱“計劃”)。
計劃提出,2018-2020年,珠江西岸裝備制造業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120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2%,其中工作母機類制造業年均增長18%;累計完成投資超7000億元,年均增長15%。到2020年,力爭工作母機類制造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產業領跑全國,推動珠江西岸邁入全球制造業第二梯隊,將珠江西岸地區打造成裝備制造業產值2萬億元、具有世界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爭創“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為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創造新示范、樹立新標桿。
發展重點
(一)做大做強三大產業。
工作母機制造業。重點發展五軸聯動加工中心、增材制造設備、大型數控成形沖壓設備、重型數控精切機床、激光切割與焊接設備、多軸復合型機床數控系統等重大裝備和部件。圍繞支持我省電子信息、汽車、家電、紡織服裝等優勢傳統產業升級,加快發展半導體器件及集成電路生產設備、電子元件生產設備、表面貼裝設備、平板顯示器生產設備、電池和光伏產品生產設備、高精度高強度模具及先進注塑成型設備、大型木工機械、高端紡織機械、造紙設備、食品包裝設備、新型建材機械等專用裝備。到2020年,珠江西岸地區形成年產值超4000億元的工作母機制造業產業集群。
機器人。加快建設一批機器人產業載體和創新研發平臺,重點推進減速器、伺服電機以及自動控制系統等機器人核心關鍵部件的研發,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發展壯大機器人骨干企業,培育一批機器人系統集成服務企業。到2020年,珠江西岸地區形成年產值超600億元的機器人產業集群。
新能源汽車。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車整車性能與技術水平,加快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研發與產業化。大力推進動力電池技術研發,著力突破電池成組和系統集成技術,超前布局研發下一代動力電池和新體系動力電池,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動力電池產業鏈。加速電動汽車智能化技術應用創新,加快智能網聯汽車共性技術的科研攻關和產業化,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化。加快推動新型充換電技術及裝備研發,加快推進智能交通網絡建設。到2020年,珠江西岸地區形成年產值超2000億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二)優化布局三大產業。
高端海洋工程及海上風電裝備。支持珠海市高欄港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建設。發展深海探測、資源開發利用(包括可燃冰開采)、海上作業保障裝備及其關鍵系統和專用設備,提升集成化、智能化、模塊化設計和制造能力。推進物探船、深水半潛平臺、鉆井船、浮式生產儲卸裝置等系列化研發,加強海洋工程用高性能發動機等關鍵配套系統和設備研發及產業化。全力打造陽江風電裝備產業基地,發展大功率海上風電機組及關鍵零部件、海上風電場施工等關鍵技術與設備。到2020年,珠江西岸地區形成年產值超1000億元的高端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集群。
軌道交通裝備。強化全省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的統籌布局,推動全省中車各基地的車輛制造業務整合到江門。發展列車牽引系統、制動系統等關鍵系統和零部件,推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輕量化、系列化發展。支持中山比亞迪云軌產業園建設,推進跨座式單軌、自動導軌快捷運輸系統等新型城市軌道交通裝備研發及產業化。到2020年,珠江西岸地區形成年產值超400億元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
通用航空及衛星應用。推進通用航空產品產業化、系列化發展,加快推進公務機、直升機等通用飛機以及水上飛機、無人機、地效飛行器等特種飛行器的研發和制造,提高航空材料和基礎元器件自主制造水平,完善通用航空產業配套體系,全力打造珠海航空產業園。加快發展先進衛星遙感、通信、導航技術,支持珠海、中山市推動衛星及應用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支持珠海、韶關市發展無人機產業,打造無人機產業基地。到2020年,珠江西岸地區形成年產值超200億元的通用航空裝備產業集群。
(三)做精做優三大產業。
節能環保裝備。加快提升主要污染物監測及防治技術裝備能力,集中突破高濃度工業廢水、揮發性有機物、土壤農藥殘留、水體及土壤重金屬污染等一批關鍵治理技術,加快形成成套裝備、核心零部件生產能力。重點發展清潔煤氣技術與裝備、煙氣治理技術與裝備及廢棄太陽能光伏板、報廢動力電池、廢炭纖維材料、廢節能燈等新型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及無公害化處理技術及裝備。到2020年,珠江西岸地區形成年產值超800億元的節能環保裝備產業集群。
光電裝備。支持發展光電信息技術、精密光機電裝備產業。重點發展光通信與光信息(存儲)技術、新型光電材料與模組、智能光電顯示與交互裝備、高端光學組件與器材、印制電子電路、激光動態無掩膜光刻設備、高功率光纖飛秒激光器、精密光電檢測與控制裝置、激光加工裝備。到2020年,珠江西岸地區形成年產值超800億元的光電裝備產業集群。
高端醫療裝備。重點發展光子、質子、重離子等高端治療裝備,以及醫學影像設備、先進放射療設備、螺旋CT機、體外沖擊波碎石機、超聲腫瘤治療設備、腫瘤液態活檢裝備、血液凈化設備、康復類醫療器械等高端設備,推進增材制造等新技術新裝備在醫學領域的應用。發展符合網絡化、數字化、移動化趨勢的新興醫療設備,推動生物芯片等新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到2020年,珠江西岸地區形成年產值超400億元的高端醫療裝備產業集群。
注: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范圍指珠江西岸六市一區,包括珠海、佛山、中山、江門、陽江、肇慶(主要指鼎湖、大旺、高要、四會)市和順德區。
相關熱詞搜索:廣東 制造業
注: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范圍指珠江西岸六市一區,包括珠海、佛山、中山、江門、陽江、肇慶(主要指鼎湖、大旺、高要、四會)市和順德區。

相關文章
- ·富士康過會 廣東上市公司增至573家 120家電子信息公司2018-03-14
- ·廣東省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2018-08-22
- ·“工程師紅利”助推中國高端制造業發展2018-01-02
- ·習近平會見法國總統馬克龍 中法要這樣發展先進制造業2018-01-10
- ·產品“叫好難叫座” 中國制造業“畫地為牢”亟待破局2018-01-10
評論排行
- ·AM先進制造業·高端沙龍(4)
- ·2016(第四屆)先進制造...(0)
- ·洪杰:航空發動機面臨競...(0)
- ·2017(第五屆)先進制造業大會(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