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的名詞解釋
2021-07-15 來源: 評論:0摘要:《釋義》一書收錄了綱要中涉及的272個名詞解釋,為讀者更好理解綱要提供了支持與幫助。今天小編為大家分享與“十四五”規劃要義相關的名詞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釋義》一書收錄了綱要中涉及的272個名詞解釋,為讀者更好理解綱要提供了支持與幫助。今天小編為大家分享與“十四五”規劃要義相關的名詞解釋。

新發展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這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
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深入思考“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這一重大課題,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重大意義、豐富內涵和實現途徑等重大問題進行深刻闡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世界各國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作出正確選擇,齊心協力應對挑戰,開展全球性協作,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 ;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 ;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 ;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
2017年2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次寫入聯合國決議,為人類社會破解世界難題、攜手共創美好未來提供了中國方案,增添了中國智慧,貢獻了中國力量。
圖片
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更明確地說,高質量發展,就是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要加快形成并不斷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
對“十四五”時期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必要性、緊迫性,可從三個方面認識:
一是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關鍵階段,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增大,粗放型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經濟循環不暢問題突出。我們要完整、準確、全面地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二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又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堅持以推 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就是要在質的提升中實現量的有效增長,進入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不僅僅局限于經濟領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方面 各領域都要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遵循經濟規律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100多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只有十幾個成為高收入經濟體,這些取得成功的國家和地區,都經歷了高速增長后從 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而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國家和地區,都沒有自覺推動和實現這種根本性轉變。經濟發展中量的積累到了一定階段必須及時轉向質的提升,我國經濟發展也需要順應并遵循這一規律。
圖片
新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關于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堅持新發展理念的原則,把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新發展格局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積極應對國內外形勢變化的主動選擇,是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內在要求,是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統一體。
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
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提升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
必須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建設強大國內市場。
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制度障礙,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
必須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持續深化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依托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
必須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在供給和需求這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我國一些行業和產業,一方面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又有大量關鍵裝備、核心技術、高端產品還依賴進口。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需要從供給側發力,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到底,就是要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就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 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不斷讓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給,讓新的供給創造新的需求,從而實現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的供需動態平衡。
完整內需體系
完整內需體系涉及國內各類需求構成的全領域、多層次的綜合體系,既包括需求也包括供給,既包括消費需求也包括投資需求,還包括優化各類資源配置和促進要素流動的一系列改革舉措,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
一是充分發揮我國經濟體量大、產業門類齊全、消費市場潛力足等優勢,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
二是暢通國內大循環,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加快構建以內需為主的國民經濟循環,完善內需主導、內生增長發展模式。
三是注重需求側管理,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全面促進消費和拓展投資空間。
四是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發展體制機制,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安全可控,增強應對外部風險的抗沖擊能力。
相關熱詞搜索:十四五
上一篇:年輕人才是制造業的根基和未來
下一篇:《上海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

相關文章
評論排行
- ·AM先進制造業·高端沙龍(4)
- ·2016(第四屆)先進制造...(0)
- ·洪杰:航空發動機面臨競...(0)
- ·2017(第五屆)先進制造業大會(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