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算中心規模化交付的六大核心挑戰
2025-08-20 來源:中國IDC圈 評論:0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智算中心作為支撐大模型訓練、推理和各類智能應用的“數字底座”,已從單點試水走向規模化落地階段。截至2025年,全國已建及在建智算中心超250個,算力總規模達280EFLOPS,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八大樞紐節點。
事實上,智算中心的規模化交付并非簡單的GPU堆疊,而是一項橫跨項目立項、方案設計、資源籌備、施工部署、系統上線到驗收交付的復雜系統工程。其背后不僅是技術的快速迭代,還伴隨運維復雜性與產業生態不成熟等難題。因此,如何“建好”智算中心只是起點,“交付即能用、并可持續運營”才是真正的考驗。
本文將從技術架構、工程實施、能效管理、軟件棧成熟度、產業協同和商業模式六個維度,系統剖析智算中心規模化交付的核心挑戰。
01
技術架構的復雜性:異構算力與高速互聯的難題
智算中心的根基是算力,但與傳統云數據中心相比,智算中心的技術架構復雜度更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在異構算力的管理方面,AI算力芯片正處于多元化競爭階段,NVIDIA GPU仍然占據市場主導,國產GPU、NPU、DPU、FPGA也在不斷涌現。不同廠商的芯片在編程接口、驅動優化、軟件生態上差異明顯,這導致算力池化和統一調度極其困難。
如何在單一智算中心內高效整合不同架構芯片?如何避免資源碎片化?如何為上層AI開發者屏蔽底層異構性?這些問題至今沒有完全成熟的解決方案。
在高速互聯與集群規模方面,大模型訓練需要上萬卡規模的并行協同,這要求極高帶寬、低延遲的網絡互聯。目前,Infiniband和高速以太網(如RoCE)是主流選擇,但當節點數擴展到數千甚至上萬時,網絡瓶頸、拓撲設計、流量調度都會成為“卡脖子”問題。
例如,訓練GPT-4級別的大模型,需要萬卡規模的GPU集群,其網絡架構復雜度和工程可靠性要求遠超傳統互聯網應用場景。技術架構的不確定性,決定了智算中心的規模化交付并非“復制粘貼”,而是每一次建設都需要重新平衡算力供給、互聯設計與軟件適配,導致交付周期和風險不斷上升。
02
工程實施的復雜性:從機房到液冷的全棧挑戰
傳統數據中心建設的核心難題在于供電與散熱,而智算中心面臨的問題則在這一基礎上被進一步放大。
第一,高功率密度帶來的供配電挑戰。一臺高端AI服務器的功耗可超過10kW,而傳統通用服務器僅為2-3kW。這意味著同樣的機柜面積,智算中心的電力需求提升了數倍。如何保障大規模供電的穩定性,如何規劃冗余電力路徑,成為規模化交付的瓶頸。
第二,液冷系統的復雜落地。風冷已經無法滿足超高功耗服務器的散熱需求,液冷正成為智算中心的標配。然而,液冷涉及管道鋪設、冷卻液循環、運維安全等一系列復雜問題:冷卻液泄漏如何防范?高濕度環境下如何保障芯片安全?多廠家設備如何適配不同液冷方案?這使得智算中心的機房建設從傳統的“土建+風冷”模式,演進為跨學科的工程系統。
第三,交付周期與工程協同。從設計到上線,智算中心的交付周期通常長達12-18個月。這與AI產業的快速演進存在天然錯配:當一個中心交付完成時,可能芯片迭代已經更新,架構優化的需求又會倒逼改造。這種“交付-過時”的悖論,是規模化建設的一大現實困境。
03
能效與綠色低碳:規模化背后的可持續難題
據測算,一個萬卡規模的AI算力集群,年耗電量可達數億度,相當于一個中等城市的居民用電。隨著智算中心數量的快速增長,能耗和碳排放問題日益凸顯。
首先,PUE(電能使用效率)的挑戰。盡管通過液冷技術可以將PUE降低至1.1甚至1.05,但在大規模集群中保持長期穩定仍然困難。一旦制冷系統波動,可能導致能效惡化,甚至威脅集群運行。
其次,綠色能源供給的不足。“東數西算”提出要在西部建設數據中心,利用清潔能源。但現實是,清潔能源供應存在波動性,輸電半徑受限,導致算力需求與能源供給難以完全匹配。
再次,能效與性能的平衡問題。算力調度時常需要在“滿負荷性能”與“節能模式”之間權衡。如何在保證AI訓練高效性的同時,避免無謂的能源浪費,是規模化運營必須破解的難題。
04
軟件棧的成熟度:從AI框架到算力調度的斷層
硬件可以通過采購實現堆疊,但軟件生態的成熟度,決定了智算中心能否真正“好用”。
第一,AI框架的適配性不足。主流AI框架(如PyTorch、TensorFlow)對NVIDIA GPU優化成熟,但對國產芯片的支持度有限。很多國產GPU廠商需要自己適配深度學習算子庫,導致開發者遷移成本高,使用體驗差。
第二,算力調度與資源管理體系不完善。傳統Kubernetes在大規模AI集群中并非完全適用。任務調度涉及多維度需求:顯存大小、互聯拓撲、作業優先級、能耗策略等,遠比傳統云原生調度復雜。目前成熟的AI算力調度系統仍在探索中。
第三,可觀測性與運維工具不足。當集群規模擴展到萬卡級別,任何微小故障都可能造成巨大損失。如何實現對GPU健康度、網絡拓撲、任務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控和預測,是智算中心軟件棧亟需補齊的短板。
05
產業協同的難題:政企關系與上下游博弈
智算中心的建設往往由政府主導、企業承建、產業鏈配合完成。這種模式在推動算力基礎設施落地方面有優勢,但也帶來協同困境。
第一,政策與需求的錯位問題。部分城市AI應用生態尚不成熟,算力利用率低,導致大量GPU資源閑置。算力“過剩”與“短缺”并存,成為一種結構性矛盾。
第二,上下游議價權分布不均。芯片廠商、整機廠商、數據中心運營商、AI企業之間,存在復雜的利益博弈。當芯片供給緊張時,廠商掌握絕對話語權,運營商和應用方被迫接受高成本。
06
商業模式的探索:算力如何變現?
智算中心規模化交付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但目前,算力變現仍處于探索階段。
第一,訓練市場與推理市場的不均衡。大模型訓練需求集中在少數巨頭,推理需求才是更廣泛的市場。但推理任務對延遲、成本敏感度更高,如何在保證算力利用率的同時,實現靈活計費,是一大難點。
第二,算力即服務(CaaS)的挑戰。許多智算中心提出“算力即服務”,但與云計算相比,AI算力的彈性伸縮、任務調度更為復雜,真正實現“像水電一樣便捷”仍然遙遠。
第三,投資回報周期過長。大規模智算中心動輒百億級投資,而算力市場的盈利模式尚未清晰。運營商面臨高額前期投入與不確定的長期回報,這也是阻礙規模化交付的重要因素。
結束語
智算中心規模化交付不是單一企業能完成的任務,而是產業鏈協同與政策引導的系統工程。要跨越上述挑戰,需要上下游產業的協同創新,不僅要解決“造”和“建”的問題,更要聚焦“用”和“運營”的效率與效益,才能讓智算中心真正成為賦能千行百業的強大引擎。
8月28日,2025中國智算產業綠色科技大會即將在上海舉辦,大會以“AI+綠能,算力預見新范式”為主題,匯聚政產學研用多方力量,圍繞綠色智算、算電協同、綠電直連、源網荷儲等綠色能源應用話題,展開深度分享與討論。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共襄盛舉,一同見證并參與這場即將到來的產業變革。
大會議程如下

- ·吉利參與“領跑100”開創數字化造車的“智算時代”2023-09-20
- ·2024智算生態發展大會成功舉辦 多方攜手共繪智算藍圖2024-09-14
評論排行
- ·AM先進制造業·高端沙龍(4)
- ·2016(第四屆)先進制造...(0)
- ·洪杰:航空發動機面臨競...(0)
- ·2017(第五屆)先進制造業大會(0)